中国数据库所面临的现状

中国数据库所面临的现状

2020年已逝,我们在网络上留下的一切痕迹都将被存档。

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产品——数据库

我们在朋友圈保存的文字和视频、在银行中存储的交易信息,乃至对整个社会的管理都是在成千上万个数据库的帮助下完成的。

对银行来说,数据库存储着银行多年来收集的数据信息,包括用户的财务隐私、银行的交易记录等重要信息。

现如今,传统数据库在成本、灵活度等方面越来越跟不上业务需求,同时由于采购数据库的来源单一,银行一直陷入非常被动的处境,急需市场上出现更多类型的数据库产品和厂商。

国产数据库所面临的现状

被卡住脖子的银行

有专家感慨:数据库已是银行“命脉”,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、物力,非十年起步不可,非大厂不行。

自1989年,Oracle宣布正式进入中国市场以来,便迅速成为银行从业者眼中数据库的代名词。多年以来,银行等金融机构非常信赖Oracle数据库,由于金融行业拼的是长跑、谁活得久,而不是比速度、比谁花样新。因此对于始终把安全视为第一的众多银行从业人员来讲,Oracle一直是放在首选,新兴的国产数据库厂商只当做了“备选”。

“用Oracle就是安全,时间和太多的实践经验证明了这一事实。”平安银行分布式数据库技术负责人李中原说道。

想在金融行业与Oracle一较高下,对国产数据库厂商并不是易事。

腾讯云副总裁李纲表示,“在和银行客户交流的时候,大家都信任Oracle,他们认为如果一个问题如果连Oracle都解决不了,那其他厂商也没办法。”

对于国内数据厂商而言,Oracle的强大和不可替代性,成为他们无法避免的问题。而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而言,因为长期使用Oracle,在工作中也产生了依赖性,一般不会更换。除非遇到了现有的技术无法解决的情形下,否则无法让银行改变现有工作方式。

扩大了业务渠道,故障发生的概率和维护成本都会加大,这对整体的系统运维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。

在这种情形下,2020年中国数据库软件市场规模达200亿元,Oracle等海外厂商市场占有率则超过了80%。

此前,《科技日报》总结出了中国35项被外国“卡脖子”的关键技术,数据库位列其中。

但是,国产数据库与国外数据库相比,无论是灵活性或安全性上都缺乏核心竞争力。来源渠道单一也导致银行往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。由此可见,我国在数据库软件的开发上仍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
分享扩散:

改版

反馈